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小米正式宣布要造车。这次雷军会全赢吗?

正文/杜宜兰

“我愿意把我所有的成绩和名誉都放在生活中,为小米汽车而奋斗。”3月30日晚,雷军以“孤注一掷”的态度宣布了向外界造车的决心。当天早些时候,小米发布公告,宣布成立小米智能电动车业务。

随着公告和雷军的回复,小米终于落地了。小米集团计划成立全资子公司,以雷军个人为首,发展智能电动车业务,预计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

20年来,雷军经历了三大转变:从程序员到经理,从企业家到投资人,从互联网行业到硬件行业。现在,50多岁的雷军选择了重新开始,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智能汽车领域。巧合的是,同一天,张一鸣在内部讲话中表示,“随便说All In的公司问题很大。”雷军话太多会被“打脸”吗?小米造车会面临哪些挑战?

3月30日下午,小米集团披露,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成立智能电动车业务,并计划成立全资子公司,由雷军亲自牵头,负责智能电动车业务。初期投资100亿,预计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

(小米集团公告截图)

在当晚的小米春季发布会上,雷军再次确认了此事,并表示了造车的决心。“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个重大项目。我愿意把所有积累的成就和名声都放在我的生命里。为小米汽车而战。”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关于小米造车的传闻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此前,小米集团办公厅副主任许两次澄清造车传闻。“掌握一个原则就够了:但说小米要造车,就是假新闻。”随着谣言的加剧,谎言逐渐变成了现实。

雷军承认,在这期间,他经历了一场非常复杂的心理拔河。

据雷军说,他一直很看好电动车。2013年,他两次拜访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过去的七八年里,他还投资了近10家电动汽车行业的公司。“造车是一个很时尚的话题。然而,高管们已经讨论过几次了。主题是如何真正了解手机业务,专注于(手机)核心业务。”

直到今年1月15日,小米董事会建议小米高管研究电动汽车的前景。

“刚开始,我心里很抵触,”雷军说。“我们花了五年时间才使今天的手机业务成为世界第三。手机还没打完。开车会不会分心?”

不管雷军有多不甘心,“1月15日,我们开始认真调查。”

这期间雷军听了很多人的意见,一大群朋友拼命劝他造车,他却在想:你说小米为什么能造车?答案也很简单:“小米既懂硬件,又懂互联网,为什么不造一辆车?”“同行们都在造汽车。不做会掉队吗?”“手机和汽车会是一回事吗?”

但是,雷军也听到了反对的声音。“汽车行业很复杂,投资巨大,几十亿几十亿。不好就容易翻船。”“你们是外行,估计做不到。”“别人的电动车都工作5、6年了。你现在才开始。太迟了吗?”

做还是不做?“这个决定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觉得白天做100个理由,晚上不做100个理由。”雷军坦言。

在过去的75天里,小米管理层经历了行业内85次走访和沟通,与200多名汽车行业高层进行了深入沟通,4次内部管理研讨会,两次正式董事会会议,最终宣布小米正式进入智能电动车行业。

“从我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起,我就不再在乎压力了。我只关心小米有没有能力做一个移动的米粉车

对于电动车行业来说,小米是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新人。雷军本人也意识到了汽车行业的风险。“几百亿的投资至少需要三五年。”

但是,在他看来,今天的小米已经不是十年前那种只有“三五人七八炮”的小米了,而是积累了一点点,“值得我们大打出手”。在发布会上,雷军大方展示了小米的实力。

“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有一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有一支优秀的工程师团队,有世界前三的手机业务,有世界上最好的智能生态系统。”雷军是这么说的,他公布了小米集团2020年底的现金余额:1080亿元。

在此之前,3月24日,小米集团披露了2020年财务报告。财报显示,小米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458.66亿元,同比增长19.4%;调整后净利润130.06亿元,同比增长12.8%。

根据企业搜索数据,截至2021年3月29日,小米科技有限公司共有6758项有效专利,其中有专利名称和专利摘要的211项专利包括“发动机、导航、汽车、驾驶、雷达、驾驶”。

中国汽车经销商协会新能源汽车分会副秘书长曾轶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米造车有优势也有难度。

在他看来,小米有强大的现金流,造车的话在资金层面没有问题;此外,小米在人才储备方面也有基础;且小米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很强。“此前雷军投资了小鹏和蔚来,看着近几年小鹏和蔚来的成长、发展,雷军有了信心。加上小米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跟特斯拉的定位也是匹配的,更加坚定了他造车的信念。”曾丕权称。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本刊表示,小米造车有产业链及资金方面的优势,同时小米又投资了很多造车新势力企业,“所以知道别人是怎么造的,自己也能造出相对较好的车。”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账面上趴着千亿资金,又能否支持小米的“造车梦”?众所周知,造车非常烧钱,贾跃亭的FF91从万众期待到“难产”四年,原因一直是缺钱,而蔚来也因在2016年-2020年5年时间里亏损超过300亿元,成为造车新势力的亏损王。

另一方面,曾丕权指出,人才的匹配、架构以及专业性是小米造车最大的难度。

“从宏观的角度看,2030年以后,整个汽车产业‘老大是老大、老二是老二’的市场格局,基本上定格了。”在曾丕权看来,小米造车,肯定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试错,在此过程中,小米能不能快速地进行人才匹配、快速地组好队,能不能快速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何跟老牌车企或合资企业竞争,是摆在小米面前难度系数最大的问题。

崔东树认为,虽然造车跟造手机基本上是一个概念,但比起造手机,造车的流程工序更加复杂,对安全性的要求更高。

“小米造车肯定是不容易的,”曾丕权表示,但是必须要这样做,没得选择,“全球性的市场竞争是激烈的,每个领域的市场份额也就那么多,要想分一杯羹,除了要看企业自身的实力,还要看企业的领导者对未来的把握,对未来趋势的掌控。”

根据IDC中国季度手机市场跟踪报告,2020年国内手机市场整体出货量约3.26亿台,同比下降11.2%,手机市场趋于饱和。相比之下,我国汽车市场规模巨大,“在5万亿以上,包括零部件就要翻一番,有10万亿,”崔东树表示。

汽车行业规模确实大,但赛道也越来越拥挤。除了蔚来、小鹏、理想汽车等国内造车新势力,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相继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上汽、比亚迪、丰田等传统车企也开始发力,加上特斯拉国产化的冲击,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

在时代的大浪潮面前,小米将何去何从?

在昨晚的发布会上,雷军说他思考的关键点是,相较于十年前,小米是否还有一如当初的勇气、决心、体力和投入。“显然,如今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他表示,“只要大家愿意等待,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负众望,尽早把小米汽车拿到大家面前来。”

“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能不能面世,以及何时面世,让我们拭目以待。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