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长安第一批微型卡车下线。(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1979年5月,重庆嘉陵开始自主开发摩托车,9月成功试制出第一辆50ml排量的“竞品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重庆“军转民”拉开了序幕。长安、嘉陵、望江等重庆有代表性的军工企业,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探索军民结合,促进了重庆工业经济技术进步和国际市场拓展,提升了重庆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为重庆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安的两个“重新创业”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军事任务和订单的急剧减少,重庆许多军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直线下降,长安厂也不例外。
如何才能有效解决工厂近万名工人的吃饭问题?面对困难,长安通过开发适销对路的民用产品,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当时,国家大力发展石油勘探。为了应对市场需求,我们开始开发石油钻头产品。”时任长安工厂工具部工程师的王至今仍记得这段历史。经过努力,长安改进设计的产品比罗马尼亚进口的钻头更耐用,获得国家银奖。“那些年,长安试了磨边机、猎枪、纺织器材等。用于缝制民用产品的衣服,但规模不大,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万人的大工厂吃饭问题。”
长安意识到继续摆弄这种毫无竞争力的低档商品是不可持续的。要做就要造附加值更高的车!
这种想法并非空穴来风。20世纪50年代,长安按照中央政府的部署,免费向北京吉普提供R&D的图纸和资料,制造吉普车后,长安人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有机会生产自己的汽车。
但是,当时的中国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车呢?长安不清楚。机缘巧合,长安人出人头地。在1981年举行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长安工厂派来的两名技术人员蓝向毅和杨被一辆路过的汽车“卡住了”,这辆车是日本铃木公司生产的微型汽车。
1981年11月,长安汽车厂正式决定开发微型汽车。当时,工厂的技术人员甚至不了解这种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长安工厂聘请重庆大学等高校教授授课。没有扫描原型的设备,他们用尺子一毫米一毫米地测量。时间紧,每个人上厕所前都要跑步。
1983年9月,长安厂制造的第一台汽车发动机点火成功,同年10月,组装出第一辆原型车。看到原型车后,时任兵器工业部部长的金烈称赞说:“这是长安人的骄傲,也是中国兵器工业的骄傲。"
1984年11月15日,长安第一批微型车剪彩出厂,标志着中国微型车时代的开始。此后,长安通过技术积累和滚动发展,逐渐覆盖了微型车、轿车、商用车、SUV、高端乘用车等。2011年12月,第1000万辆长安汽车在重庆渝北厂下线,创造了中国汽车累计产销量突破1000万辆的最快纪录。
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2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国产汽车品牌危机凸显。长安汽车迅速推进战略转型,宣布“第三家合资企业”开业,销量继续快速增长。
今年4月,长安公布了“十四五”期间发展规划和2030年愿景,坚持转型为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今后,常
现在各种国产摩托车在大街上跑。但你很难想象,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摩托车行业还是“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重庆嘉陵。
1978年12月,嘉陵派工作组到南斯拉夫商讨合作事宜。但南斯拉夫提出发动机必须纯进口,并支付高额技术转让费。
看到这条路不通,当时的嘉陵党委书记彭孙寿带着几个人去了日本,先后参观了本田和雅马哈工厂,了解了摩托车的生产工艺,并从本田公司购买了一辆小排量摩托车作为参考,开发了摩托车产品。
韩是当时的主要开发商之一。他回忆说,在没有信息、经验、工装和设备情况下,摩托车的发展只能靠“借鉴和聪明”。经过四个多月的奋战,1979年9月20日,一辆嘉陵牌国产摩托车诞生了,凝聚了嘉陵人的汗水和智慧,全厂上下欢呼雀跃。
一个多月后,新中国30岁生日,五辆嘉陵摩托车经过天安门广场!
1980年,嘉陵生产的2500辆摩托车先后投放到北京、成都、上海、重庆等市场,引起强烈反响,引发全国性的“嘉陵热”。
伴随着中国第一辆民用摩托车,
托车的诞生,嘉陵的“军转民”之路越走越宽——1981年开展“国内联合”和“国际合作”,1983年率先出口国际市场,1987年实施企业集团试点和股份制试点,1995年成为“中国摩托车之王”。嘉陵,由此也成为了“军转民”的典范。作为中国现代摩托车工业的开路先锋,嘉陵还引导、带动了中国摩托车行业的诞生和发展。除了摩托,“嘉陵”猎枪弹也是该企业“军转民”的拳头产品。1982年,该公司将此弹提供给运动员射击训练和比赛使用。1983年,嘉陵从比利时进口了第一条猎枪弹生产线,几年下来,猎枪弹年产能力达到了2000万发,并作为兵器工业部第一批重点出口产品。在1990年亚运会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我国著名运动员张山使用嘉陵弹先后获得金牌,“嘉陵”猎枪弹从此扬名体坛,被誉为奥运“金牌弹”。
近年来,嘉陵公司先后研制成功了数种型号的新产品,部分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嘉陵将紧跟国家、集团公司深化改革步伐,进一步巩固主导特种产品的国内领先地位,矢志成为受人尊敬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望江风电齿轮箱拿下国内行业“四项第一”
1979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望江厂开始进入“军转民”时期。
人多力量大。两个多月时间内,望江厂就承接了香烟过滤嘴接装机、12马力摩托车发动机等1633个品种、9万多件(套)零部件的制造和协作任务,迈出了军转民的第一步。那一年,望江厂完成民品产值203万元,全年实现利润136万元。
“我们一直注重按照工艺相近、技术相近的原则筛选支柱民品。”望江厂相关负责人这样解释其成功之道,比如1979年至1985年,先后试制并生产了ZYZ型、KX280型、ZY560型、ZY560K型四种液压支架。
同时,在军转民的过程中,望江厂瞄准民品生产中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表面精饰工艺进行了技术改造。比如,望江厂试验成功了光亮镀铭和塑料电镀工艺,成功研制了三层微型裂纹镀铭工艺。
另一方面,在“找米下锅”的过程中,望江厂发现重庆市的轻纺工业在技术改造中需要机器制造业提供设备。为此,从1980年开始,工厂紧紧围绕国家建设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工艺相近、技术相近的民品。
1985年,望江厂工业总产值达到9921万元,为1978年的2.76倍,平均每年递增15.6%,成为工厂生产发展较快的时期之一。
2008年,望江厂正式进军风电产业,投入3.7亿元进行生产线、装备加工线建设,成为当年国内提供风电样机最多的风电企业。
近年来,望江公司先后研发出1.5兆瓦到3兆瓦系列共15个型号的风电齿轮箱产品,通过了世界权威认证机构德国劳氏船级社GL认证,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如今,望江公司研发生产的风电齿轮箱达到国内同行业“四项第一”:国内第一款通过GL认证的风电齿轮箱产品;通过GL认证最多的风电齿轮箱制造企业;首家采用四行星轮加柔性销轴传动技术的企业;首家根据用户提出的瞬变载荷成功进行台架试验的企业。
重庆日报记者 白麟 杨骏
来源:重庆日报